欢迎来到哈尔滨北方航空职业技术学院
以质量特色立校,以学生成才为本

守护校园净土,共筑防非长城——高校非法集资防范指南

时间:2025-04-25     浏览次数:19

在当今互联网浪潮风起云涌的时代,非法集资的暗流却悄然涌入高校这片本应纯净的天地,给众多学生和教职工带来了难以估量的伤害。让我们一同深入学习防范非法集资的相关知识,筑牢校园安全防线。   

非法集资究竟是什么?

依据相关法律条文,非法集资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,向社会公众(涵盖单位与个人)吸收资金的行为。这类行为必须同时满足非法性、公开性、利诱性、社会性这四个关键特征。简单来说,就是未经合法批准,通过公开途径,以高额回报为诱饵,向不特定对象募集资金。

非法集资对高校的冲击

非法集资不仅让个人财产遭受重创,更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声誉与稳定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学生社会经验不足、好奇心旺盛的特点,抛出高息、快速致富等虚假承诺,诱使学生参与非法集资。许多学生因此陷入经济困境,学业受阻,心理健康也受到极大影响。

非法集资的“四部曲”套路

画饼:编织“高大上”幻梦

非法集资者往往会精心设计一个或多个看似“高大上”的项目,借助“新技术”“新革命”“新政策”“区块链”“虚拟货币”等热门概念,描绘出一幅充满诱惑的财富蓝图,让投资者产生“机不可失”的错觉,从而吸引他们的关注。

造势:打造虚假繁荣景象

为了进一步迷惑投资者,非法集资者会不遗余力地举办各种造势活动,如新闻发布会、产品推介会、现场观摩会、体验日活动、知识讲座等;组织集体旅游、考察,赠送米面油、话费等小礼品;展示真假难辨的“技术认证”“获奖证书”“政府批文”;播放领导视察的影视资料,展示公司领导与政府官员、明星的合影;故意将活动场地选在政府会议中心、礼堂等场所,营造出一种规模宏大、规格极高的假象。

吸金:抛出诱饵引人上钩

在前期铺垫的基础上,非法集资者会通过返点、分红等方式,让投资者初尝“甜头”,使他们误以为把钱交给对方不仅能获得可观收益,而且资金安全有保障。于是,投资者不仅倾其所有,还动员亲友加入,导致集资金额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。

跑路:真相败露人去楼空

当非法集资者“吸金”达到一定规模后,往往会选择跑路。他们要么本身就是精心策划的“庞氏骗局”,一旦资金链断裂便消失得无影无踪;要么因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,让投资者遭受惨重经济损失,甚至血本无归。

非法集资的“十大常见骗局”

1. 以种植、养殖、项目开发、庄园开发、生态环保投资等名义进行非法集资。

2. 发行或变相发行股票、债券、彩票、投资基金等权利凭证,或者以期货交易、典当为名进行非法集资。

3. 通过认领股份、入股分红的方式进行非法集资。

4. 利用会员卡、会员证、席位证、优惠卡、消费卡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。

5. 采用商品销售与返租、回购与转让、发展会员、商家联盟与“快速积分法”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。

6. 借助民间“会”“社”等组织或者地下钱庄进行非法集资。

7. 利用现代电子网络技术构造的“虚拟”产品,如“电子商铺”“电子百货”投资委托经营、到期回购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。

8. 对物业、地产等资产进行等份分割,通过出售其份额的处置权进行非法集资。

9. 以签订商品经销合同等形式进行非法集资。

10. 利用“电子黄金投资”形式进行非法集资。

规避非法集资陷阱的“三要、三不要

三要

要理性,不要侥幸:天上不会掉馅饼,掉下来的往往是陷阱。我们要坚守理性底线,仔细思考自己是否真正了解投资项目,评估风险大小,判断收益是否合理,多听听家人朋友的意见,切勿被赌博心态和侥幸心理冲昏头脑。

要稳健,不要冒险: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,甚至可能是投资骗局,一旦投资失败,可能血本无归。我们要合理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,审慎确定风险承担意愿,不盲目追求高收益,避免冒险投资。

要警惕,不要盲目:“收益丰厚、条件诱人、机会难得、名额有限”等宣传语很可能只是忽悠手段。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,多留个心眼,不盲目跟风投资,避免陷入非法集资的陷阱。

三不要

抵制诱惑,不要轻信高息: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高息保险、高息理财,不被小礼品所打动,不接受“先返息”之类的诱饵。

树立正确投资意识,通过正规渠道咨询购买:通过金融机构客户服务电话、银行官方网站等正规服务渠道咨询购买金融产品。不与自称是银行、保险从业人员的个人签订投资理财协议,不接收从业人员个人出具的任何收据、欠条。

注意保护个人信息,及时举报投诉:关注正规机构发布的银行、保险、广告信息和非法集资风险提示,遇到涉嫌非法集资行为及时举报投诉。增强风险防范意识,自觉远离非法集资。  

让我们携手共进,增强防范非法集资的意识,守护校园安全,共同创造一个和谐、稳定的校园环境。